“二十年前我们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引入了钣金设备并建立了钣金加工厂。很快在2007年,我们实现了钣金设备的本地化生产,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通快(TRUMPF)中国区总裁杨刚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近些年来,中国高端机床设备应用的快速崛起,给这家全球激光与机床设备龙头企业带来了新的需求。
“过去五年,随着中国在电池、电车、面板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激光技术的应用随之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行业,我们为中国提供了超过2000个激光应用的解决方案。”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中国市场占其全球业务的10%至15%。“从国外引入到本地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国市场正在转型升级。”
不过,供给端的低价、同质化竞争,使得通快也面临着竞争压力,但眼下却也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寻求新增长点的关键时刻。
杨刚。资料图市场需求正在经历深刻转变
“我们看到不单只是中国市场,可能全球市场现在都正面临着一个传统需求确实比较疲软的阶段。”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种疲软的需求现象并非市场完全停滞,而是需求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杨刚的分析,如今激光与机床设备的市场需求,正在从单一、大批量的生产需求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以及个性化的需求。
受此影响,供给端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事实上,由于光纤激光切割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与二氧化碳激光器相比,它更容易被采用,这使得许多企业能够生产出基本可用的激光切割机,从而带来行业的快速增长。但在杨刚看来,这种增长也导致了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最终演变成了价格战。
“过去30年,没有人会担心市场的消失,企业相信只要把成本降下来,就不用担心市场。但今天大家担心的是还会不会有这个市场,以及还会不会有一个挣钱的市场存在。”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今整个行业需要将过去三十年所取得成功的低成本竞争商业模式转变为一个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能够吸引长期投资或持续投入的经营环境。
“这需要经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杨刚指出,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牺牲,“很有可能将来整个市场将会剩下10家到20家的大型企业。”
那么,在这一需求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不走同质化竞争的路线。”杨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能为中国市场提供兼具性价比和品质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那么通快在中国业务的占比会更大地提高。
不过,在杨刚看来,通快所看重的性价比不单只是技术来源,也包括成本、架构方面。“我们也在向国内本土企业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供应链,加强供应链上下游合作。”
激光设备智能制造已是趋势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通快展示了全球首发的高端激光切割机TruLaser Tube 7000 fiber,以及首次在亚洲展示的TruMatic 5000高效激光冲裁加工单元。
“怎么样做到智能化、数字化,将单一的产品作为解决方案为客户增值这也是我们的战略之一。”杨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指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行业制造已经受到业内极大关注。
实际上,随着智能制造装备的快速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激光切割机与焊接工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据悉,在传统的机器人焊接工艺中,示教过程繁琐且耗时,适用于单一化、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然而,当前需求转向多样化和定制化,要求其能够快速适应产品变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通过3D模型直接生成CNC程序,简化编程过程,实现一键式生产。但这一转变需要在机械设计、轴控制和模具灵活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挑战。”杨刚指出,特别是在激光切割过程中,“我们直接有sensor可以看到激光切割的面好与不好,再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参数的自动调整。”
除直接运用在激光技术加工领域,AI技术还可以用于预测设备状况。
杨刚介绍,通过设备监控和AI算法,可以实现预见性维护,以避免生产线停工,确保生产线持续运行。并且通过监控设备各个部分,AI算法可以预测部件老化并提前通知客户,建议在一定周期后进行保养,从而实现计划性维修和备件更换。
(作者:曹恩惠,实习生孙晨阳 编辑:张伟(金麒麟分析师)贤)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