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数据显示,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内需潜力加快释放,金融数据趋稳回升,呈现出不少结构性亮点,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力度持续增强。下一步,宏观政策应继续发力,增强合力,为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目标任务提供更有力支持。
9月份以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产政策以及支持资产市场发展等一揽子政策加快出台,特别是增量金融政策出台速度快、力度大,有效地稳定了社会预期,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重回扩张区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明显上升,资本市场持续活跃。前期市场需求的变化已经初步反映在10月份金融数据上,主要亮点有:
一是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增速双双回升。10月末,M2同比增长7.5%,较上月高0.7个百分点,过去两个月累计升高1.2个百分点;M1同比下降6.1%,降幅较上月收窄1.3个百分点,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后首次出现降幅收窄。债券市场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银行向证券、基金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以及财政支出加快推动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都推高了M2增速,金融稳增长力度明显加大。而M1增速边际回升,反映出市场主体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回升,也反映出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下一步,M1统计口径优化后将更科学、准确。
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总体平稳。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贷款分别新增27.06万亿元和16.52万亿元。其中,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40万亿元,增速为7.8%,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仍然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5000亿元,贷款余额增速8%,信贷投放总体平稳,回收量和新发放量都在同步较快增长,基本符合预期。有关测算表明,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预计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万亿元;同时,贷款回收量和新发放量都在同步较快增长,这表明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取得成效,信贷投放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在信贷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金融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成效持续显现。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约15%、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1%,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约8%)。与此同时,随着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三次下降,无论是企业贷款利率还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都明显降低。数据显示,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左右,均处于历史低位。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开始好转。10月份,住户贷款增加1600亿元,同比多增1946亿元,自今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其中,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490亿元、1100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43亿元、393亿元。这表明,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开始企稳。这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形成对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是自今年2月以来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特别是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同比增长0.9%,自2023年6月份连续15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
同时要看到,无论是前十个月还是10月单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仍然同比少增。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去年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比2020~2022年的同期均值高1.1万亿元,推高了社会融资规模基数。还比如,今年以来地方化债速度明显加快,存量贷款中部分融资平台贷款被偿还或置换,在短期内影响贷款增量。但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投放同比少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仍然偏弱。当然,考虑到有些增量政策还在陆续落地,贷款审核、授信、提款等需要过程,未来政策效应还会进一步传导显现,市场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相对宽松。预计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有望继续保持较强力度。下一步稳增长、扩内需亟需财税政策发挥更大作用。近期财政部宣布,经批准后,将通过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并额外安排5年共4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用于化债。这些政策将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缓释地方债务风险。同时,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大型银行补充资本、优化税收政策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发行地方专项债支持回购存量土地等政策也将陆续推出。
从银行自身看,目前多数银行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总体上稳中有升,风险抵补能力仍然较强。财税政策加快调整优化,特别是加大对地方化债和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有利于银行化解信贷风险、稳定资产质量。如果能够采取更多措施延缓息差下滑压力,保持息差和利润基本稳定,银行将可以继续有力有效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编辑:陆跃玲)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