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慧保天下
自7月底,人身险业被一系列因素所裹挟,快速告别前几个月的狂飙突进,提前进入冰封状态,且这种冰封状态一直持续至今……
首要因素是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至3.0%,全行业在这之前,拼命“炒停售”,大部分险企因此得以在7月底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然后是银保渠道全面施行“报行合一”,急速下降的手续费率,让正在经历产品切换阵痛的银保渠道更是彻底进入“寒冬”。
此时,险企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计划着在7月底完成全年任务后,利用8月的时间进行彻底的休养生息,以及队伍招募、产品培训等,之后在9月、10月开始新一年的“开门红”冲刺,为2024年的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不成想,监管再度发文,直接喊停过早开展的“开门红”,以防止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要规范承保管理,不得采取大幅提前收取保费并指定第二年保单生效日的方式进行承保,不得将客户实质为保费的资金存放于其他投资理财类账户,防止出现承保空档,引发合同纠纷,滋生经营风险。”
原本已经开始,或正要开始的新一年“开门红”被踩下急刹车,市场主体纷纷将“开门红”推迟至12月,甚至2024年1月,市场再度沉寂,再度陷入冰封状态。
一系列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结果就是,银代渠道跌至历史低点,单月新单规模保费直线下滑。
2023年1-7月,银保渠道单月新单规模保费最少也有500亿元以上,8月却直接跌至200亿元以下;9月在新产品获批、以及个别险企开展开门红等因素影响下,略有回升,回到300亿元以上;到10月,更严格的监管政策之下,又直接跌至150亿元之下,连1-7月保费最低月份的1/3都不足;11月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从与业内人士的交流来看,也只恢复到了原来的三成左右的水平……
银保渠道之外,个险渠道、经代渠道,也因为产品切换、开门红被喊停等因素陷入低迷。此外,监管曾表示,年底前将在个险以及经代渠道推广“报行合一”,又给这两个渠道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就单月保费而言,8-10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064、2468、15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3%、0.94%、-6.24%。
8月、9月、10月、11月……持续的业务低迷,让不少业内人士心急如焚,叠加大环境的影响,直言“没有信心了”“中介肯定不愿意卖了”“担心中小险企的现金流”……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仍表现的相当坦然,支撑他们信念的最大因素是“保险产品相较其他理财产品依然有竞争优势”“消费者没有更好的选择”“银行需要中收”……他们看着眼下的低迷,做好一切准备工作,静静等待着12月的到来,等待着新一年的东风。
该来的终究会来
强大历史惯性之下,开门红不会消失,只是推迟
10月中旬,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部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直接掐灭了人身险企大幅度提前开展开门红,以激励方案刺激业务增长的念头,人身险业务端再度陷入低迷,但强大的惯性之下,开门红不会消失,只会推迟。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监管严禁“大幅提前收取保费”,险企就纷纷将开门红的开端放在了12月,也有部分险企将起点设置在了2014年的1月。
但不管怎样,开门红终究是会到来,届时在保险公司各种激励方案的鼓舞之下,各渠道有望重振旗鼓,再创佳绩。
唯一的不确定性是,个险渠道以及经代渠道会否快速全面施行“报行合一”,如果快速施行,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手续费率,进而挫伤队伍的积极性。
比较优势仍在
长期的、确定收益的保险产品在理财市场上仍然突出
尽管传统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被下调至了3.0%,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定的、长期的、3.0%的收益率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从目前的了解看,各方均对保险产品的在中介端的市场竞争力表示看好。
各险企显然也已经为了新一轮的业务发展做好了产品端的充分准备。
据国泰君安最新研报,当前上市险企产品策略主要聚焦两方面:
1)根据当前上市险企推出的2024年开门红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年金/增额终身寿+万能,定价利率3.0%,当前万能结算利率普遍在4.0%以上,如中国人寿“鑫耀龙腾”年金、平安人寿“御享财富3.0”年金、太保寿险“长相伴(传世版)”增额终身寿、新华保险“惠鑫享”年金、友邦中国“充裕人生”年金、太平人寿“国富一号”年金等;
二是分红型年金/增额终身寿+万能,分红险定价利率不高于2.5%,如太保寿险“鑫福年年”分红年金、平安人寿“御享金尊分红”增额终身寿等。
2)基于冬季疾病高发导致客户对于个人健康的担忧提升,加大对于健康险的推动力度,如中国太保通过适度降低附加险保费等形式推动“金生无忧”等健康险产品销售,友邦中国在开门红期间继续主打“友如意”重疾险等。预计健康险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较好地为开门红蓄客。
最重要的原因
银行业需要保险,目前仍未下调中收目标
此番,人身险公司全面下调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又在银保渠道率先落地“报行合一”,大幅下调银保渠道手续费率,确实一度令业界高度警惕,担忧这些举措会影响到银行业销售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但如今来看,显然,过度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银行业也在担忧。
包括销售保险产品在内的中间业务收入,对于眼下的银行业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当前,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可分为三类:利息、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以下简称中收)、其他收入。
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以往令银行业“躺赚”的息差收入持续下滑,在这种大趋势下,提升中收、加快轻资本转型成为各银行共同的战略选择。
一方面,中收类业务对银行的资本金占用很低,银行业大力发展中收,有助于以较少的资本消耗,获得较高的价值回报,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更多认可。
另一方面,房地产下行之下,居民储蓄持续攀升,对于理财类产品的需求有增无减,丰富的理财产品线,有助于满足客户更多元的需求,切实提高客户粘性。
受此影响,近年来,银行业大力布局财富管理,纷纷加码银行财险、公募基金以及保险等产品的销售,努力提升中收水平。而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储蓄类保险产品,以其期限相对较长、保证收益、且收益率相对较高等因素,更是在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中增长最快的类型。
此次,保险行业全面下调银保渠道手续费率,银行业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直面现实。据业内人士介绍,各银行目前暂时均没有下调中收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在较高的业绩目标面前,银行仍会有充足的动力去推动包括保险在内的各类中间业务的发展。
为深层转型继续寻找空间
努力降低负债成本,穿越生死周期
对于中国寿险业而言,眼下无疑是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就外部环境而言,难言理想;就行业自身而言,前期的问题开始释放,需要逐一解决,眼下的转型也不能懈怠,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力度,持之以恒,直至穿越生死周期。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巨大的资产端压力之下,业务规模其实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发力业务只是为了维持公司正常运作,维持现金流稳定,为公司调整业务结构,深度推进转型,而创造时间和空间。
有业内高管直言,“控制规模,控制负债成本,控制利差损风险才是最重要的,监管的‘报行合一’实际上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险企应该也必须抓住这次机会,坚决下调负债成本。”
也有业内高管表示,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抓紧时间,持续调整业务结构,努力提升分红险、投连险占比,尽量减少相对较高收益率的传统寿险产品的销售,控制负债成本,也是在降低公司资产端压力。